close
小黑蚊解析》超宅惡魔 聞人味才攻擊
【聯合報╱本報記者楊正敏】
從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小黑蚊,牠的頭部像電影「變蠅人」中的怪物。 圖/中興大學昆蟲系提供

小黑蚊,是近年來威脅台灣民眾生活品質的迷你吸血惡魔,要防治這個1.4公釐的嗜血小蟲,一定要了解它的生態後,才能多管齊下,減少小黑蚊對生活的干擾。

日落就不活動

小黑蚊生活史約20到30天,雄蟲羽化後吸露水或花蜜,交配後死亡;雌蟲吸血後約3到4天即可產卵於潮濕的表土,平均產40粒,最多可產約80粒。大概2到3天就孵化為幼蟲,幼蟲期9到12天,以藍綠藻或綠藻等藻類為主要食物。

影響幼蟲發育的環境因子,以溫度影響最大。報告指出,在低溫環境,幼蟲發育期可延長至100天以上,35度以上,10度以下,幼蟲無法存活。

老熟的幼蟲會爬到乾燥的地方化蛹,蛹期3到5天。羽化時需要很高的相對濕度,75%的相對濕度下,羽化率僅約三到四成,羽化後雌蟲壽命可達42天。

由此可知,保持環境乾燥有助於降低成蟲羽化率。

小黑蚊吸血活動都在白天進行,早上7、8點就開始吸血,中午11點至下午3、4點為吸血高峰,天黑後不吸血也不活動。

戶外走動防叮

中興大學昆蟲系教授杜武俊說,小黑蚊喜歡在光影交接處活動,平時很「宅」,不會隨處飛行,都隱匿在棲地附近30到50公尺處。

他解釋,小黑蚊攻擊行為屬「守株待兔」,不像蚊子有「寄主搜尋行為」,所以常看到蚊子會跟著一個走動的人頭上飛舞,但小黑蚊不會。

當小黑蚊感應到人的氣味時才會起飛去吸血,因此在竹林、樹蔭或涼亭等很浪漫的地方休息、欣賞風景,或下棋、聊天、喝茶時,很容易被叮咬,走動時小黑蚊不會跟著到處跑。

竹林是小黑蚊的源發地,因林內有大量青苔可做為幼蟲食物,再加上竹林內光影交錯,成為孕育的溫床。

 

抑藻勝過噴藥

杜武俊指出,由於小黑蚊活動範圍有限,因此在噴藥防治時不必全面用藥,全面用藥反而浪費。

最適合台灣鋏蠓發生的溫度在18到32度間,因此台灣可說全年都會發生,密度春夏季高。冬季比較低,每年春雨和梅雨季節後,就是小黑蚊大發生的時間。

實驗報告也發現,小黑蚊的幼蟲不會生在水中,蛹在水中也不會羽化。

不過,不要以為這樣就表示水可以殺死小黑蚊,幼蟲隨著齡期,耐水性會增加,第四齡幼蟲浸水18天仍有半數存活,主要是因為它們會聚集結成球狀構造,漂浮水面。朝幼蟲棲地沖水,反而會導致幼蟲擴散。

目前中興大學、台灣大學、彰化師範大學、中台科大的研究團隊,也在研究以微生物抑制藍綠藻生長,只要能找出物質特性,就能研發出有效殺滅藻類的微生物萃取物,管理藻類的生長,利用減少幼蟲的食物,減少小黑蚊的數目。

Q&A》小黑蚊不是蚊子

Q:小黑蚊能飛多高?

A:小黑蚊習性低飛,飛行高度通常在一公尺以下,所以小腿、腳、手背、手肘為主要叮刺部位。也因此小黑蚊危害多在一樓,二樓以上通常不會有小黑蚊的危害。

Q:小黑蚊是蚊子嗎?

A:小黑蚊不是蚊子,屬於蠓科、鋏蠓屬,全世界目前已記載的吸血蠓有1700種,鋏蠓屬占137種,根擺據連日清教授研究,記錄到台灣地區鋏蠓屬的蠛蠓亞屬種類,有24種,其中台灣鋏蠓與三地鋏蠓會吸食人血。

Q:小黑蚊會叮咬其他的動物嗎?

A:目前研究小黑蚊不太會叮刺家中寵物或牲畜,幾乎只吸人血,但曾發現會吸山豬血。

Q:小黑蚊是外來種嗎?

A:不是,台灣鋏蠓為台灣原生種昆蟲,1913年日本昆蟲學家素木得一在台中縣發現並命名。

 
小黑蚊解析》衣物可防蚊 絲襪擋不了
【聯合報╱本報記者楊正敏】
小黑蚊多攻擊小腿、手背、手肘。 圖/中興大學昆蟲系提供

小黑蚊與大多數吸血蚊蟲一樣,都有「刺吸式」口器,大家習慣說的叮咬,其實應該是「叮刺」。中興大學昆蟲系教授杜武俊說,小黑蚊的口器只有0.2公釐,因此一般衣物的厚度,就可以阻絕,但絲襪擋不了小黑蚊。

被小黑蚊叮到會產生癢、腫等局部發炎反應,主要是因為吸血昆蟲在刺吸時,會先將含有抗凝血劑成分的唾液注入人體,以防止血液凝集。

小黑蚊造成的腫塊,有的比10元硬幣還大。 圖/陳怡行醫師提供

小黑蚊唾液中的抗凝蛋白以及其他成分,就是引起皮膚局部發炎或過敏反應的主因。

杜武俊說,叮咬後紅腫程度因人而異,但研究時發現,叮多了紅腫的反應就會愈來愈輕微。

台中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陳怡行在2005年,調查300多名曾被小黑蚊叮咬的患者,發現6成左右會有嚴重的過敏反應,也就是叮咬後病灶大於10元硬幣,或叮咬後紅腫的症狀持續一天以上。

她指出,小黑蚊叮咬的臨床反應有兩種,一種是立即型,被叮一個小時內就會腫很大,但幾個小時就會消退;另一種是延遲型,叮了以後6到12小時才會有反應,叮的當天沒事,隔天早上起來,整腿都是紅豆冰。

有些則是混合型,被叮咬的地方會變成水泡,奇癢無比,甚至還爛掉,症狀持續好幾周。

陳怡行說,調查台中大坑周圍,的確發現很多居民被叮多了,耐受度會增加。為什麼這些民眾會有免疫耐受,是否體內有特別的分子?值得繼續研究,可能可以找到治療的線索。

陳怡行說,小黑蚊叮咬引起過敏的過敏原有11種,現已鑑定出3種的蛋白質成分,每一種會引起的過敏反應不同,其中For t2過敏原的免疫活性最強。

目前研究團隊正在研究小黑蚊過敏試劑,除了做過敏檢測外,也具開發減敏疫苗的潛力。

計算單位 叮上小腿蚊數

小黑蚊成蟲身長約只有1.4公釐,比蚊子還小,怎麼調查?

小黑蚊幾乎只吸人血,所以除了用人實地誘引外,沒有別的辦法,小黑蚊調查可說是研究人員的「血淚史」。

杜武俊說,調查小黑蚊密度時,就是得有人露一隻小腿,定點站在小黑蚊出沒區,定時調查20分鐘,小黑蚊的密度是以「隻/人的小腿/20分鐘」呈現。

假設密度50,就是20分鐘內會有50隻小黑蚊雌蟲來叮咬,為了避免因調查人個體差異導致結果偏差,一個地區由3個人執行密度調查,再把誘集的蟲數除以三,取平均值。杜武俊說,曾發現的最高密度是1800。

杜武俊說,研究團隊推斷小黑蚊是藉著搭便車全台趴趴走,也是在調查的過程中發現的。

他說,一開始研究發現海拔900公尺處也有小黑蚊時,蚊子博士連日清曾經質疑,但經過比對鑑定,確定是原本只在海拔150公尺以下的小黑蚊。以中海拔地區為例,小黑蚊密度較高的都是旅遊區,例如日月潭、清境農場等,杜武俊認為,極有可能是跟著車子上去的。

依目前調查,除了屏東、台東,幾乎到處都有小黑蚊的蹤跡,集中在西部山脈與平地的交界處,沿海較少發現。台灣的氣候條件,到處都適合小黑蚊孳生,不要以為幾隻沒什麼關係,通常三、五年後就能達明顯的危害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